《鄘風·墻有茨》
墻有茨,不成襄也。
中冓之言,不成詳也。
(一)
“中冓”為私通之廋語。“冓”之原本或指交、通,故“構(構)”之謂架,“溝(溝)”之謂渠,“媾”之謂婚。《易?系辭下》云:“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媾精”猶通精。《左傳?隱公十一年》曰:“如舊昏媾,其能降以相從也。”“昏媾”即聯姻。“媾”引申指和,常以性喻事。《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云:“使趙郝約事于秦,割六縣而媾。”粵俗“冓”讀如[k?ou1],兼有“端”、“取”之義,如叫小孩把凳子端過去曰“冓”,又謂男人搞目標曰“媾女”。今玉林話“冓”、“架”音同。詩曰“中冓”(媾)即內通,今語曰“通奸”。
參見篇目:《曹風·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小雅·四月》:“我日構(構)禍,曷云能穀。”
(二)
粵方言“襄”[???3]指硬塞。嶺南情歌有唱:“蹻上嶺尾水平胸,走下深潭土沙泱。遇見圓姑鉗田蟹,蛤仔吞蛇好凄慘。”“蛤吞蛇”即系“襄”也。俗“讓”指詛罵,“鑲”即嵌入,“禳”謂驅除。《論語?子路》云:“其父攘羊而子證之。”“攘”即強取,俗謂“硬吃”,意指偷羊。《左傳?僖公五年》曰:“夷吾訴之,公使讓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云:“趙王讓李牧。”“讓”皆責罵。又,《禮記?月令》云:“(季春之月)九門磔攘。”《呂氏春秋?季春》作“磔禳”,屬驅鬼納福之事。古籍“讓”、“譙”、“詰”同義,常以“譙讓”、“誚讓”、“揖讓”為罵語。呂氏《處方篇》注:“詰,讓也。”《說文》云:“譙,讓也。”《史記?李斯列傳》云:“(章邯)誚讓斯居三公位。”《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曰:“(蔡澤)揖讓人主之前。”又,《史記?朝鮮列傳》云:“漢使涉河譙諭右渠。”就都是這種意思。
參見篇目:《鄭風·大叔于田》:“兩服上襄,兩驂雁行。”《小雅·出車》:“赫赫南仲,玁狁于襄。”《小雅·大東》:“跂彼織女,整天七襄。”
注音用寬式國際音標,聲調用數碼表現,近漢語拼音之四聲。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wangluozixun/41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