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羊”部的最初四個字:“[羊垔]、[上此下羊]、羌、羑”。在古代漢語中,“羌”和“羑”是通用字,收錄在1988年國度語委公布的《古代漢語通用字表》中,因此,本課的重點應放在這兩個字上。四個字的具體如下:
1、[羊垔](GB字庫無此字,只能形貌字形)。讀yān。《說文解字》給出的表明是:“羣羊相[羊責]也。一曰黑羊。從羊,垔(yīn)聲”。形聲字。原本是成群的羊擠壓在一同。
實踐上,“垔”聲,是聲中有義的,“垔”古同“陻”,義為壅閉。
《漢語大字典》中,[羊垔]字釋為羊疫。當泉源于桂馥《說文義證》所說:“群羊相[羊責]者,如牛疫豬瘟轉相影響箸。”前方課程我們講過[羊責]有“羊疫”之義,因此[羊垔]有羊疫之義是公道的。羊擠壓在一同,既約莫招致羊疫,也約莫是由于羊疫而招致它們擠壓在一同,兩義相生相成。
(擠在一同的羊)
原本之外,[羊垔]另有兩個用法:
(1)黑羊。《玉篇·羊部》:“[羊垔],黑羊也。”
(2)黑。《廣雅·釋器》:“[羊垔],黑也。”
以上兩義,文籍均未見使用實例。
[羊垔]的小篆寫法如圖:
([羊垔]的小篆寫法)
2、[上此下羊](GB字庫無此字,只能形貌字形)。讀cī。《說文解字》給出的表明是:“[上此下羊],羊名。蹄皮可以割桼。從羊,此聲。”形聲字。原本是羊名。
[上此下羊]羊畢竟是哪種羊,今已不考,許慎提供的線索是[上此下羊]羊的蹄皮可以割桼(即這種羊的蹄的殼可以用來剝割漆樹,實踐上,蹄皮割漆不僅使用的是它的尖利,還使用了它的柔韌性,既能割開漆樹皮,又不致于傷到內里的實木層)。
《睡虎地秦墓竹簡·為吏之道》:“苑囿圉池,畜產肥[上此下羊]。”《本草綱目·獸部·羊》:“[上此下羊]羊,出東南地。”也無法確定[上此下羊]畢竟是何羊,只知其產自“東南地”。
[上此下羊]的小篆寫法如圖:
([上此下羊]的小篆寫法)
3、羌。讀qiāng。《說文解字》給出的表明是:“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南方蠻閩從蟲,北邊狄從犬,東邊貉從豸,東方羌從羊:此六種也。東北僰人、僬僥,從人;蓋在坤地,頗有順理之性。唯東夷從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壽,有正人不死之國。孔子曰:‘道不可,欲之九夷,乘桴浮於海。’有以也。”會心字。原本是西戎牧羊族人。
看一下字形演化:
(羌的字形演化)
商代甲骨文中,羌有兩種字形,其一是人體上有羊角或羽飾;其二是人體上有羊角或羽飾,且身上加有束縛之繩索或刑具之類。
會心分明,就是人體上有羊角或羽飾的人。這個“美”字相似,但“美”字底下的人正面站立,或有洋洋得意之狀,而“羌”字底下的人,或戴著刑具,或被壓低了頭部,壓彎了腰,外形冤枉。
羌人以牧羊為生,常頭戴羊角或羽飾,并且羌人多作戰俘、仆從,因此有刑具或繩索。這是羌字字形的泉源。《說文》所標出的“羌”字古筆墨形,構義應為刑具勾通之下的一群羌人(仆從),大概就是甲骨文繁體的訛化。
關于“羌”這個字,許慎這一段長篇大論我們來表明一下:
南方“蠻”族、“閩”族,其字從蟲(究其緣故,是由于南方濕潤而氣暖,蟲類繁衍頻多,因此從蟲);北邊“狄”族,其字從犬(究其緣故,是由于北邊民族在使犬的習俗,因此從犬);東北邊方“貉”族,其字從“豸”(究其緣故,是由于東北邊方盛產貉類,因此從豸);東方“羌”族,其字從羊(究其緣故,是由于東方民族善于牧羊,因此從羊)。
(中土之外的四方)
接著許慎說“此六種”,這里的“六種”,依王紹蘭《段注訂補》應為四種(就是上一段筆墨說的四種),由于篆書的“六”跟“四”字形相像,因此產生了訛寫,但是是是“四種”。
后方的東北僰(bó)人指的是春秋前后居于僰道為中央的今川南以及滇東一帶的少數民族;僬僥參照《國語·魯語下》“僬僥氏長三尺,短之至也。”指的也是東北地區的人,東北人較矮小,故有此名。僰和僬僥都從“人”是由于他們居于“坤”地(古時以八卦定方位,坤指東北方),并且坤多指母親及女性,有“順”義。這都是僰和僬僥從“人”的緣故。
另有“夷”,我們后方大部會講到,夷,東邊之人也。從大,從弓。這里的“大”,但是也是“人”,而“弓”,是由于東邊之人善于弓矢,因此得名“夷”。
至于“夷俗仁,仁者壽,有正人不死之國”可見《山海經·大荒南經》,孔子那一句話,出自《論語·公冶長》:“道不可,乘桴浮于海。”而《論語·子罕》又有說:“子欲居九夷”,團結起來,孔子要去的正人不死之國,當指夷地(有說是“淮夷”,即原魯國境內,這里的原住民有正人之風)。
綜上,“羌”字從羊,緣故很直接:一是由于羌人活動的地區內,人們善于牧羊;一是由于這里的人常頭戴羊角,以此為美。
必要注意的是,這個羌,指的是西戎,并非我國少數民族的羌族(固然他們約莫有血脈繁衍上的關聯)。
“羌”原本所指的西戎,指的是我國古時西部的民族,分布在今甘肅、青海、四川一帶,以游牧為主;和漢族雜處的局部羌人,漸漸從事農耕,與漢族交融。《詩·商頌·殷武》:“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鄭玄注:“氐、羌,夷狄國,在東方者也。”那些遠方民族氐和羌,沒人膽敢不來獻享,沒人膽敢不來朝王。《史記·匈奴列傳》:“直上郡以西,接月支、氐、羌。”直到上郡以西,和月氏、氏、羌交界。
(西漢時的西羌地點)
原本之外,羌的用法另有:
(1)我國少數民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茂汶縣、汶川縣、松藩縣境內。
(羌族小姐)
(2)卿。《廣雅·釋言》:“羌,卿也。”
(3)章。《玉篇·羊部》:“羌,章也。”
(4)強。《廣雅·釋詁四》:“羌,強也。”
以上三用法文籍無使用實例。
(5)連詞。表現假定、轉機、并列等干系,相當于“乃”、“反而”。《廣雅·釋言》:“羌,乃也。”《玉篇·羊部》:“羌,反也。”在楚辭里有多量這個用法的“羌”。《楚辭·離騷》:“余以蘭為可恃兮,羌無實而容長。”我還以為蘭草最可依托,誰知金玉其表外強中干。《楚辭·九章·惜誦》:“吾誼先君爾后身兮,羌眾人之所仇。”王逸注:“羌,然辭也。”我據守人生道義是先君后己,但是卻被眾人仇恨仇視。
(6)助詞。多用于句首。《廣韻·陽韻》:“羌,發語端也。”也多用于楚辭。《楚辭·離騷》:“羌人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妬。”王逸注:“羌,楚人語詞也。”他們猜疑他人寬恕本人,他們勾心斗角互相妒忌。
別的,羌照舊姓氏。《史記·秦始皇本紀》:“羌瘣(huì)伐趙,端和圍邯鄲城。”羌瘣也率軍攻擊趙國,(楊)端和圍攻邯鄲城。
羌的小篆寫法如圖:
(羌的小篆寫法)
4、羑。讀yǒu。《說文解字》給出的表明是:“羑,進善也。從羊,久聲。文王拘羑里,在湯陰。”形聲字。原本是引導向善,即誘導。
(引人向善)
顯然,羑字從“羊”是有真理的,由于羊有善義。《玉篇·羊部》:“羑,導也,進也,善也。今作‘誘’”。《書·康王之誥》:“惟周文武,誕受羑里若,克恤西土。”陸德明釋文引馬融云:“羑,道也。”我們周國的文王、武王引導福祥,安寧東方。
這里提到的“文王拘羑里”,“羑里”,指的是地名,在今河南湯陰。周文王被拘在羑里,進而推演創出《周易》。
(今天的羑里城)
原本之外,羑照舊姓氏。《廣韻·有韻》:“羑,姓也。”
羑的小篆寫法如圖:
(羑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729,局部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一切)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shenghuojineng/44229.html